“劳动经济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理论性和应用性都较强。“劳动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与建设工作对于整个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基础性作用。在“劳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进行课堂“有限翻转”是一种有益且适宜的尝试。
一 “劳动经济学”教学“有限翻转”的理据
(一)“翻转课堂”的基本图景
所谓“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一般是指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自主完成课程知识传授的任务,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协作探究、问题解决以及课堂作业等完成知识的内化。国内关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早期主要在中小学开展。但随着大学“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中国开始上线,“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迅速拓展到高校教学改革中来,并且在持续升温。
“课堂翻转”教学的基本愿景是让教师从一个讲师变成一个教练。首先,借助“翻转课堂”让学生通过观看网络化教学资源(导学案、微视频等)自主预习和学习;其次,借助“翻转课堂”通过合作探究、释疑拓展、练习巩固、自主纠错等环节来实现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再次,借助“翻转课堂”延伸和拓展有限的课堂教学资源,让教师与家长结成课上与课下的伙伴关系,使家校合作互动更丰富、深入。
(二)“有限翻转”的适切性
在中国教育文化语境中,人们对“翻转课堂”实际上存在着多种理解和歧见。有学者主张教与学的时序翻转,即从“先教后学”翻转为“先学后教”。也有学者主张教与学内容及角色的部分翻转,即“有限翻转”。这两种观点被人们形象地概括为“前后翻”和“半空翻”。
就“劳动经济学”的实际教学条件而言,笔者认为课堂的“有限翻转”更具适切性,理由如下:
首先,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并非适于完全翻转。有学者乐观地认为,大学生比中小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因而更适合运用“翻转课堂”开展教学。事实上,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元认知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加上修习的课程门数众多、社会交际活动明显增多、爱好与兴趣多样化、就业压力增加等等客观原因,在外界诱惑增加而又缺少家长督促的自由环境下,很多大学生并不能心无旁骛地刻苦攻读。
其次,用于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前期资源奇缺。由爱课程网与网易云课堂合作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项目虽已上线,据说课程达到了上千门,但“劳动经济学”资源只有一种,且未必堪称精品课程。而国家精品课程网的教学资源并不免费开放,且资源也并不丰富。教师仅仅上传自己的课件和讲义,远远达不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应当成为学习的主要资源之一的教学视频,因为受制于录播教室数量、教师机动时间等因素而不能及时录制完成并上传。
(三)“有限翻转”的基本理念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如果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与其说“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一种颠覆,不如说是对它的一种补充和发展。实际上,目前国内“翻转课堂”呈现的基本图景更多是西方教育技术化和商业化文化背景下的一种技术或商业个案,并未做到本土化和个性化。“有限翻转”正是基于这种理解,并不一味强调资源层面和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变革,而是重点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概言之,“劳动经济学”“有限翻转”的教学理念并不是放弃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不强求先学后教的“前后翻”,但主张教师从一个知识呈现者变成一个学习支持者,将“传道授业”与“答疑解惑”两者结合起来,从而转变学生学习的应试动机和被动方式,推动学生个性化的深度学习的开展,并最终提升其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能力。
二 “劳动经济学”教学“有限翻转”的路径
(一)“有限翻转”的教学设计
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知识——能力”构成了认知过程的完整链路。“劳动经济学”“有限翻转”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形式看,探究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模式都可以运用,并无高下、新旧之分,适用的就是最好的。从学习方式看,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新型学习方式也都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尝试。
文章来源:《高教学刊》 网址: http://www.gjxkzz.cn/qikandaodu/2020/0812/384.html
上一篇:单证实务课程之教学思考
下一篇: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