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党中央“精准扶贫”号召,林业高校广泛动员师生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中,为国家精准扶贫注入了强大活力。林业高校作为林业科技人才的集聚地,拥有开展林业精准扶贫优质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在当前各种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林业高校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工作是林业精准扶贫战略部署的重要延伸。林业高校精准扶贫既是贯彻落实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必然要求,也是履行林业高校服务社会和行业发展职能的重要体现。在一定意义上林业高校的精准扶贫,是一种发展性精准资助,对落实林业精准扶贫和高校自身的改革发展至关重要。
一、林业高校精准扶贫的困境
(一)高校难以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扶贫的精神实质在于精准,林业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落角点和成败也在精准,因此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是林业高校能够参与精准扶贫的必要前提和效率保障。然而林业高校在实施教育扶贫、文化扶贫、产业扶贫、科技人才扶贫等措施时,却面临着难以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的难点。一方面教育扶贫中,由于在校学生基数庞大、个体差异和情况复杂往往造成学校不能精准识别贫困学生和贫困类型,为了保障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养成反哺家庭能力、接受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林业高校的教育精准扶贫难免存在“大水漫灌”和“宁可多帮一百不能错过一个”问题,这无疑影响了高校精准扶贫的效率[1~2]。另一方面,林业高校在参与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中,由于受人、财、物等资源限制,对贫困对象的精准掌握程度和贫困地区摸底情况不够精准,难以识别出贫困对象之所以贫困的根本原因,同时对产业扶贫带动贫困人口脱贫数量和对贫困人口增收贡献不够精准。目前,林业扶贫对象多为“老、少、边、山、穷”深度贫困区,贫困人口众多,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林业扶贫攻坚任务艰巨、任务繁重,扶贫成果不稳定存在返贫问题,林业高校参与精准扶贫中很难在短期内精准识别对象和类型,找准病因,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以确保扶贫效果。
(二)教育优势难以转为扶贫资源。相较于其他扶贫单位,林业高校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丰富的林业教育资源,具有明显的林业教育、林业人才和林业科研优势。然而,由于当前教育精准扶贫机制体制还不够完善,林业高校的相关优势资源难以在短期内转化为扶贫资源推动脱贫攻坚,在调动精准扶贫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针对性和时效性方面,仍需要林业高校进一步摸索和大胆尝试[3~4]。如何将林业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减贫资源,让深度贫困林区享受到林业科研成果转化推动林业产业扶贫所带来的红利,是摆在林业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受传统科技创新思想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以及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等因素影响,林业高校部分科研成果与产业化开发脱节,没有以市场和产业的需求为导向,深入研究适合贫困林区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发展模式,从而严重制约了林业高校产业扶贫效果。同时受贫困地区交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在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文化扶贫方面,林业高校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支持参与贫困林区精准扶贫,但从目前的实际效果看,因缺乏必要的政策条件和基础条件支撑,林业高校的教育资源、人才资源很少能够直接转化为精准扶贫中的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贫困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林业建设过程中,对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需求仍无法得到满足。
(三)有限资源难以保障扶贫成效。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林业高校作为国家公益事业单位,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各级各类财政专项拨款,而这些资金的使用在拨款前都编制了专项资金使用计划和经费管理办法。尽管林业高校在参与精准扶贫前都设立了专项扶贫基金,但是疏通对口扶贫路径和扶贫项目,建立专项扶贫长久机制都需要大量资金,现有的专项扶贫基金难以支撑,同时对投入的扶贫资金使用与自由支配有限,难以保障扶贫成效[5~7]。众所周知,林业生产周期和产业发展具有复杂性、阶段性和不确定性,林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林业高校科研经费来源相对单一,主要源于财政资金投入且经费总量相对偏少,所以依靠高校这一主体来实施林业科技扶贫,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困难和转化风险。面对林业发展前期投资大,产业发展受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林业高校产业扶贫中普通存在着顾虑过多,放不开手脚的现象,影响了大批林业科技成果向产业化、商业化转化。林业高校作为精准扶贫的一方,由于自身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有别于政府、企业,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和手段来突破林业产业扶贫中资金、技术、市场等制约将贫困林区丰富的林业资源转化为扶贫资源的难题。
文章来源:《高教学刊》 网址: http://www.gjxkzz.cn/qikandaodu/2021/0126/1023.html
上一篇:广东省布吉、新源、槎头、江高等市场畜禽行情
下一篇:大学生在线课程教育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