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即高等教育不仅具有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教育功能,还具有不断创新知识、创新技术的科研功能,同时还具有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和社会服务功能[1-2]。通过高等教育让学生掌握知识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通过高等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许多国家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实施方针与措施。我国教育部也非常重视产学结合为高等教育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本文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产学结合的重大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1 医学检验高等教育现状
医学检验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性的学科,它可对取自人体的各种标本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正向着高理论、高科技和高水平的方向发展[3]。我国医学检验教育发展迅速,开设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院校由最初的6所,增加到近150所。教育部也依据教育现状及社会的需求对医学检验教育进行过多次改革:1998年教育部将医学检验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由最初的“培养高级检验医师”改为“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2012年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医学检验修订为医学检验技术,授予学位由医学学士学位改为理学学士学位,学制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目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的教育体系。由此可见国家非常注重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的发展,并在发展中不断地探索更好的医学检验教育改革策略,但医学检验教育发展至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医学检验教育的突破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目前我国医学检验高等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起点低。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医学检验专业中专教育,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大专层次医学检验教育,1983年才开始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层次教育[4]。(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且相对滞后。我国各大院校的医学检验专业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实践模式等方面也较为统一,导致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上差别较小[3]。多数院校仍沿用基础、专业、临床实习“三阶段”的传统医学教育模式[4],并呈现出“职教普教化”现象,过多强调学科性,盲目扩大理论课比例,削弱职业技能训练[5]。这种教学模式片面强调学科系统性、完整性,并且教学内容陈旧、重叠,教学方法落后,容易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6]。(3)培养目标单一。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将医学检验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改为“培养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仍然按20世纪80年代初的医学检验专业设立之初的培养目标进行培养,即为医院培养检验人才,导致缺少复合型人才。(4)形态学教学水平不高。目前各大高校形态教学主要采取理论讲解-显微镜下形态观察这种模式。形态学教学资源的多少取决于教师及高校自身的积累,教学水平却决定于教师自身的形态识别能力,这样就造成了各大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形态学识别能力有较大的差别,并且整体水平不高。这种现状导致了临床从事形态学检验的人员知识和技能降低的同时,数量也不断减少,甚至出现断层现象。(5)培养的人才技术整合能力差。当前的临床检验使用大量的仪器和试剂,仪器试剂的开发设计是多个学科的交叉应用。由于目前各大高校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也主要服务于临床,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对生物、化学、电子、自动化等学科掌握的不多、不深、不牢,导致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7]。
2 产学结合的重大意义
为保证教育质量,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产学结合为医学检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宽阔的平台,打破了医学检验教育的常规,有利于实现医学检验教育新的突破。
2.1产学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所说:“产学合作可以实现教育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对接,将社会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是破解人才培养难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产学结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资源和环境,在互相补充不足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极大程度上缓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的脱节。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产学结合改变了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的高校教育,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
文章来源:《高教学刊》 网址: http://www.gjxkzz.cn/qikandaodu/2021/0301/1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