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习型人才,构建学习型班级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自2003年以来,学界就已开始对高校学习型班级建设进行探讨,稍早如陈海芹《学习型组织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价值解读》(2004),黄红球、何军峰《学习型班级——现代高校班级建设发展创新探析》(2006)等文章关注扩招后的高校教学质量提升问题,指出高校学习型班级有利于激发和维护学与教的动机,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该课题近十年研究动态的了解,看到当下对高校学习型班级建设的研究成果还在不断增长,研究对象更加具体、方法也更加多样化。如张亚琼、孔德星《论易班(E-CLASS)在学习型班级建设中的定位》(2011)论述了作为重要网络学习平台的易班在学习型班级建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吴丽花、刘琍娜、杨轮《探索新时期高校创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研究》(2014)从具体构建双主型、学习型、理解型和个性型四种班级管理模式出发来探索高校班级管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与中小学不同,高校教育与专业培养不可分割,如何因地因时制宜地构建学习型班级,这是极为重要的。本文以笔者所在的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史论系为例来进行探讨。人文学院艺术史论系于2018年被列为教育厅“广西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目前,学院正推行以艺术学理论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目标,从专业学习、班主任职责、个人职业规划为方向三方面来进行学习型班级的构建。
一、学习型班级建设核心在于激发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学习型理论创建人彼得·圣吉的理论,学习型组织是具有持续开发创造未来的潜能的组织,学习型组织里的每一个人都要具备持续学习、持续发展、共同学习、超越自我并不断创新的能力[1]。作为社会的新鲜血液,青年人一代应该更加重视学习,视学习为人生奋斗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5月4日青年节在与各界优秀青年讲话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充分表达了对于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人学习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探索与建设高校学习型班级,是大学生从事基础学习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整个国家青年人素质水平、推进社会教育的必经之路。
那么高校的学习特质到底为何呢?德国重要的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很早就指出,大学教育重心在于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教师教学的自由度都得到了提升,因此“大学生要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1]。在学习型班级的构建中,想要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改革出发,为班级树立阶段性学习目标,营造出良好的专业氛围和成长愿景。作为艺术学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于2011年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从艺术学理论奠基人张道一先生开始,学界就将艺术学理论看作宏观上对不同艺术门类进行研究、探讨艺术的总原理和总规律的一门统领性的学科。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人文学院艺术史论系在2018年开展了教学培养方案和大纲的修订,提出“主体课程兼顾各大门类艺术史、基础课程强调研究方法论”的课程修订原则,以主题带动方法、以整全统率门类,实现理论教学的专题化。课程的细化与具体化打破了过去泛而不全的教学现状,更是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结合专业教学规划,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很大的帮助。
在专题化的教学方案引导下,艺术史论班级成立了学习兴趣小组,采取“实践探索+理论学习”的模式进行运作。具体展现为:第一,小组成员以共同的学习方向为组织原则,如“中国美术史小组”“电影评论小组”“艺术批评与写作小组”等,以课程为基础来组建学习共同体,从点到面,以此带动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第二,班级为每个小组规定了阶段性考核目标,并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使得小组之间建立起相互竞争、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共同进步,切实提高班级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实际能力[2];第三,小组成员不固定,每个同学可以参与两到三个小组,每学期考核结束之后根据情况重新进行选择和分配,小组之间的交叉学习增强团队合作的气氛,小组成员的流动更防止了班级小团体的形成,有利于增强班集体凝聚力。小组活动以“实践+理论”的模式进行,根据学科特征来看,艺术学理论的学习不单单是对书本知识的接受,更多需要对艺术活动进行实践性的研究和探索,打造“实践性的学习团体”是小组学习的重要目标。
文章来源:《高教学刊》 网址: http://www.gjxkzz.cn/qikandaodu/2021/0324/1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