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将师承教育的重要性再次明确出来,要将高等教育与师承教育有机的结合,形成独居特色的教育模式体系。
中医医学现有的教育模式
师承教育。师承教育是指采用师承的方式进行教育,师承即在学术、艺术、手艺等方面的一脉相承,对于中医来说师承是我国从古到今最为常见的传承手段,虽然当前中医的教育模式有中医学院的高等教育,但是师承对于一些较为独家、有特点的医疗方式与中草药方来说还是主要的传承手段。师承教育对于中医来说有不可替代有优势,就在于其丰富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传承,一些中医医师的独特技术与独家秘方,只能通过师承来教授。师承教育不足的地方就是,教学较偏,不成规模,很难形成学术理论让更多的学生学到。
高等院校教育。中医学科进入高等院校的时期也比较早,但是相比于西医来说还是发展的比较缓慢。高等教育的优点,一方面是教授的学生多,可以大数量的同时教授医学课,另一方面,按照教学大纲教授,学习比较成体系,学生能够学习专业以外的综合知识,有利于中医学的创新发展。高等院校教育对于中医学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的弊端就是经验传授不足,不能将中医的独特性传承下去,另外,中医中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难以传承。
根据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所做的规划,到2020年,做好高等教育与师承教育的结合,并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这三个重要的医学人才培养阶段要将师承教育贯穿始终。这样的指导意见较为符合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中医医学发展的实际。
实现高等教育结合中医师承共同育人模式的建议
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按照《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要全面推动师承教育与高等院校教育相结合,进一步优化中医院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医教协同,推进深层次的改革,就是重点要培养好学生的中医药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能力的相结合,通过高等院校的综合教育与师承的传统教育,增强医德培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升,推动高校专业教育与师承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推进中医药理论著作的教师的亲身解读与临床实践印证相融合,更好的理解理论与发展理论。
提高高校的师资力量。中医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较综合性医科大学,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要发展好高等教育与师承相结合,就一定要提高高校的师资配备与教学水平,要吸收鼓励聘用国医大师、名老中医药专家、中医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走进高校固定、长期任职,在这个基础上才谈的上师承与高校教育相结合。有条件的中医药院校还可以单独开设中医药师承班,传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逐步实现师承教育在所有学生中的全面覆盖,进而符合我国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传统,进一步的完善老中医或不同学术领域的医学传承体系。
健全出师从医的准出标准体系。高等院校与师承的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综合能力考量的标准较为统一,学生获得学历学位就能够代表一定的学术水平去从事某个职业。学生的从医资格也是随着高等院校的顺利毕业而获得,师承与高等教育结合,就要找到双方准出的有效结合点,建立考核标准与出师从医的资格认证体系。从这个趋势来看,师承出师的标准一定较之考试等达标考核方式要更加严格,这也符合中医师承方式的传统。
加强中医院校与医院的对口衔接。一般来讲师承教育的周期要比高等院校教育要长,尤其是体现在临床传授方面。高等教育在前面几年都是以学习基础理论为主,在临床教育阶段才能真正的体现师承方式的优势。因此临床实践要充分的依托中医院、中医诊所的临床实践,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锻炼,有充分的经历去理解中医文化。通过医院的实习岗位或是锻炼经历,解决好高等教育后的师承工作,也能够让学生在校期间更安心的学习。
中医药科学的发展需要走出中国自己符合国情的道路,鼓励中医药专家积极投身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也是对中医教育的一种进步与改革。以多种形式开展师承模式,利用好国医大师的学术经验,依托好高校这个教学与理论研究的平台,做好中医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首先要做好人才的培养与挖掘,在医师的资格评定上要做好激励与鼓励,例如,对国家级中医药大师或是继承人,要给予与身份相匹配的教师教授资格,在一些研究领域可以直接入选与介入。对于选拔学生来说,师承形式无疑是一种荣誉与一生的学识传授,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品德上严格考察,不但要依托高等院校的综合教育,还要有医生自身的考评标准,要与高等院校的教育脚步相一致,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最终还是要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推动,开展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让中医文化、中医事业更好的发展下去。
文章来源:《高教学刊》 网址: http://www.gjxkzz.cn/qikandaodu/2021/0426/1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