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关于高等教育对人文与科技文化知识选择的思考

来源:高教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教育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育的存在和发展都受到文化的制约。顾明远曾说,“教育除了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影响外,教育思想

教育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育的存在和发展都受到文化的制约。顾明远曾说,“教育除了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影响外,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方法无不留下文化传统的痕迹”。但教育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它能反作用于文化,具体表现为对文化的选择、传递保存、创造和更新。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顶层,除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使命外,还具有研究“高深之学问”、服务社会及传承文化的职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也越来越多,高等教育无法传承所有的人类文化,必须选择最有价值的文化进行传承。“高等教育对文化选择主要是对科学文化、价值文化和审美文化的选择。”而文化选择是文化传承的前提,在文化传承之前必须进行文化选择。而当今普通院校教育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人文知识(包含社会学科)和科技知识两大类,在选择中如何把握好人文与科技两种知识,对文化传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与科技的内涵

在我国,“人文”一词源远流长,最早见于《易·贲彖》:“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指的是规范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准则。北宋教育家程颐在《伊川易传》中指出:“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这里的人文是相对于天文而言的,天文乃宇宙规律,人文乃人生之道。反应先贤们在追求天理的同时也思考自身。在西方,“人文最早起源于拉丁文humanitas,原意指人性,主要是强调人与动植物的不同属性,体现人文是人的内在本质属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把对上帝的关注转移到现实世界,通过关注世俗生活,重视人的价值和尊重人的权利,赋予人文基本内涵。”在今天,人文主要是人类的文化现象。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人们通过习得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形成理解文化、理解自身与社会、人类的关系,并能积极和谐相处等的素养。科技即科学和技术的简称,有诸多定义,笔者认为在《中国农村工作大辞典》中解释最为精准,即“所谓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结果,是人的行动的指南。所谓技术,是指在实践经验基础上产生出来并加以理论总结的各种工艺方法和操作技能。”古代中国重视人文,虽然技艺发达,但科技不受重视,发展滞缓。西方注重探究自然世界,中世纪后就不断赶超东方。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两次工业革命,再到现当代的信息革命,科技不断展现惊人的力量,一次次颠覆人们的认知,推动社会的变革。

二、人文与科技的协调发展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能给人类直接带来的质财富,而人文是关乎人类自身的关怀,其力量是作用于人的精神的,“润物细无声”。这就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于科技。而且当今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量比文史类的大好几倍,一方面,就业等现实问题使得大多学生选择理工科。反映在学生选择上,大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会选择理工科,很大一部分选择文科的学生是因为理科成绩差,难以跟上学习步伐,并不是因为兴趣所在。另一方面,因为社会现实需要,学校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实用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反观,人文类专业受到冷落,发展艰难。

那么在科技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人文呢?答案是肯定的。如胡泳所言:“正是因为科学技术如此强大,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文学科。”尽管当今时代,科学已成为回答我们问题和我们回答问题的主要源泉,但人文知识也始终有它不可忽视的价值。过分地强调科技知识和专业化教学,忽视调人文精神的培养,会加剧了大学教育中的单一技术化和非教养化,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和人文精神的滑坡。而且“科技本身并不能约束人们只做对人类有益的事,必须有一种科技以外的力量使它不至于做出对人类有害的事情,这种力量的源泉就是由人文教育产生的人文精神。科技教育只能教我们怎样做事,人文教育才,能教我们怎样做人。”缺乏人文规范的科技,那是可怕的,两次世界大战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任何时代,人文和科技都应成为时代发展的双翼,相互交融,协调发力。高等教育是知识传承、创造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它在文化选择中应把握好人文与科技以及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让人文与科技交融,培养兼具人文精神和科技素质的人才。

文章来源:《高教学刊》 网址: http://www.gjxkzz.cn/qikandaodu/2021/0708/1552.html

上一篇:关于高等服装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的探讨
下一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演变问题及对策

高教学刊投稿 | 高教学刊编辑部| 高教学刊版面费 | 高教学刊论文发表 | 高教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高教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