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价值观,评价主体的不同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观念体系。科学的世界观对实践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才能真正推动高等教育实践的发展。本文对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各种观点、看法进行了综述,在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的新阶段,对于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研究,有助于推进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加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形成全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质量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已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在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中,理论界、学术界及实践中产生了各种看法,形成了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的发展事关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开展,也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因此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研究,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核心任务之一。
纵观学界对高等教育观的论著与研究,涉及高等教育的定义、研判标准、评估体系及质量保障等,形成了多种质量观,面对多元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梳理,有助于开阔高等教育的研究思路、提升高等教育的研究层次,更有利于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
一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观点
1.国内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定义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定义,国内形成了不同的看法。首先界定教育质量的定义,根据《教育大辞典》的释文: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是教育制度、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过程的合理程度;教师的素养、学生的基础以及师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潘懋元认为: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如果一所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相应层次岗位的需要,并深受社会欢迎,同时其学科、专业在社会所属领域内享有较高的声誉,那么这所高校就是高质量的,即便培养的是生产线上的技术人员,只要深受社会欢迎,这所高校也同样是高质量的。因此,“高校也是有目标市场的,不管是教育服务,还是学生产品,如果能够准确地适应目标市场的需要,满足目标市场的要求,这样的高校都是高质量的。”
顾明远与潘懋元二者从比高等教育质量更宏观的教育质量入手,皆认为教育的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他们从教育的产出来评价教育的质量,如果从经济学上的投入产出关系来看的话,要得到高质量的产出,无疑也要高质量的投入,从最终产出来评价质量同时也暗含了投入,这一定义无疑是合理的,也是有效的,在实践中,我们也正是这样做的。
周泉兴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应该具有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基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这四个基本特征。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具有内适性、外适性、个性化三种价值取向,它们应当统一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之中。由此,他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结构应当建立在人才培养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学科类型体系之上。从质量标准体系结构的角度来分析高等教育的质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是复杂的、多元的,具有自身特性,在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上不能单一化、简单化,而应统筹考虑,尊重教育规律,体现教育特色。
胡建华认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出发,在对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理解中,“将高等教育利于社会、国家发展的价值置于首位。”这是一种不全面、不科学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他认为,我们缺失的是从受教育的角度去感悟、体会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观应“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基于此,我们对高等教育现有的质量目标、质量实现途径和方法及其质量评价需要重新审视。胡建华从高等教育要“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对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解读,重视对高等教育的最终产出--学生的需要与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与顾明远、潘懋元的观点不谋而合。
文章来源:《高教学刊》 网址: http://www.gjxkzz.cn/zonghexinwen/2020/0818/396.html
上一篇:法媒称中国高教改革成果丰硕:“中国人从高处
下一篇:中国成人高等教育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