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IPP评论(ID:IPP-REVIEW),作者:张若梅、李海滨
自港澳回归以来,在中央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积极推动下,港澳与内地的教育合作交流日益密切。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路径作出全面规划,并提出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教育和人才高地的设想。细数这二十年间的高等教育合作历程,可以发现三地已经形成跨境招生、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以及阶段性教师培训等常规合作体系。
然而三地高等教育合作的深化仍然有巨大的空间,新的合作和融合模式仍然需要探讨,这些都需要国家及地方层面予以协调解决。本文在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等教育合作存在的困境,并借鉴欧盟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的困境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既存在需要国家层面予以解决的问题,也存在需要地方层面予以协调的问题。
需要国家层面加以解决的问题包括:问题一,广东、香港和澳门高等教育合作缺乏积极的行政力量的干预,合作进程缓慢。截至2019年已经举行“粤港合作联席会议”24次,其中多次强调将“创新模式合作”作为今后教育合作的理念,但缺乏后续合作细则。另外会议所确定的多是“粤港澳高校联盟”“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等空中楼阁式的理念,缺乏实操价值。
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二十次会议(图源:网络)
问题二,广东、香港和澳门不同的行政架构导致合作项目的审批程序不同,可能影响未来三地高等教育合作的进程。尤其是香港近年来“泛政治化”现象不断影响港人的核心价值和凝聚力,多个党派之间为了削弱政府决策,一些惠民项目常常被一些拥有较高民意支持度的反对派作为攻击政府的武器,使得项目推进难度加大,未来三地教育合作项目的审批也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
需要地方层面予以协调的问题包括:问题三,广东、香港和澳门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一方面,香港高校产能过剩,但缺乏优秀生源。香港作为普及型高等教育社会,拥有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香港科技大学在内的多所世界一流院校,其中6所高校在亚洲大学排名前五十以内。但与欧美同水平名校相比,香港高校吸引世界一流生源的能力明显处于弱势。
另一方面,广东虽然高校数量众多,但世界一流院校建设乏力。广东省普通高校数量达到141所,其中70所集中在广州市。但在2020年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五百名的院校中,仅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两所高校入围。尽管近年来深圳集中力量兴办深圳大学及南方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但距离教育强市仍存距离。
问题四,广东、香港和澳门的异质化学科结构未能通力合作。一方面,港澳学科结构单一,“实用主义”至上的高等教育培养结构已经衍生出畸形就业环境,贫富差距过大和失业率逐年递增的窘境使得香港试图以科技创新寻找经济增长新优势,但其单一学科结构不能为科技产业提供所需人才。
另一方面,广东高校经济学、医学以及管理学在国际学科排名中远低于香港高校,如2020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50的榜单中,香港九所院校中76个学科榜上有名,而广东高校只有华南农业大学的农学与林学专业上榜。
目前两地优质学科资源并未形成互补优势,尤其是近年来港粤合作办学以及港澳赴内地办学等合作模式,其学科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特色化,不仅未能将本校优质学科和优秀师资合理移植复制,反而还存在过度追求技术前沿、盲目开设科学理论课程的现象。
问题五,港澳高校科研基础与广东成果转化平台尚未形成合力。香港多所全球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以极具竞争力的薪酬和科研环境留住一流科研工作者,但因其自身市场较小、金融产业结构单一,以及缺乏工业基础支持,尽管科研实力雄厚但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缺陷。而广东极具规模的市场需求、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以及科技创新园区的兴建,使其具有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然而两者的科技合作一直只是处于倡议阶段。
问题六,广东与港澳之间存在人才流动的需求但彼此往来意愿不佳。
文章来源:《高教学刊》 网址: http://www.gjxkzz.cn/zonghexinwen/2020/0825/460.html